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园区资讯

【共话株洲职教发展】|关于“三高四新”背景下深化株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建议

人气:2289 文章出处:原创 发表时间:2021-09-17

编者按

 职业教育不仅关乎就业,更关乎经济社会发展,职教园部分院校的专家、教授就如何深化株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快来看看他们都是怎么讲的吧!


我市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几点建议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  彭瑶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

     

     一、逐步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

第一、将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可考虑归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推广包含我市的工业、产业发展、代表性企业文化的读本。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重视,获得更好的支持基础,另一方面也能为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的提高给予更好的基础保障。第二、建立代表我市先进产业的职业体验中心,推进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让中小学生了解行业技术发展,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基础教育阶段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认知、职业倾向启发,增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推进职业院校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开放,促进普职融通。第三、加强政策指引,完善政策细则,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加强宣传激励机制建设,鼓励企业提升责任意识,主动参与产教融合,设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资质认证制度和企业贡献等级评级制度,设立奖惩措施,激发企业履行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建立产教融合企业名录,为积极参与参加融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者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先征后返等优惠措施。同时,为了加强人才保障激励,充分激发企业、学校、专业机构等主体的积极性,支持产教融合项目主体引进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第四、建立监督调控体系,将产教融合成果,纳入院校和企业的年度考核当中,形成外部激励。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与蝶依斓家居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合作实验室、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合作平台签约授牌仪式


     二、设立职教城创新发展基金,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以支持培养载体建设为核心,以壮大产业人才队伍为宗旨,以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新发展格局为目标,对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项目进行专项支持。全面支持产业人才培养、创新成果产业化、资源要素活力释放,营造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而为支持创新成果产业化,设立职教城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对于条件成熟、已具备产业化能力的产教融合项目,支持其产品在市区先行试用。对于在重点产业方向技术产品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产教融合项目,可推荐其纳入促进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支持范围,享受项目资金支持。职业院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经所在学校同意后在企业兼职所获薪酬等收入,可以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三、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强化行业组织的地位

园区对产教融合较为重视,在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积极推进并取得较好成效,但在产教融合深化的关键政策环节上仍未突破。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学,以市场发展需求和产业人才需求为着力点,改革现有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打造“理论、实践、生产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特色二级学院,研究项目向重点产业倾斜,加大双师型队伍培养, 形成“全流程”“整链条”的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株洲市产教融合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3)》提出建立由行业协会主导、优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主体的产教融合联盟,政府需加强对职教联盟的支持和引导,首先在社会责任、价值观念、最终目标等方面给予联盟各方正确引导。其次,建立公正合理联盟章程,以保证联盟规范有序地运行。同时,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真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其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建立起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长效利益机制,如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更紧密的对接。第三,建立产教融合联盟运行状态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构建需要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内企业技术骨干的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情况进行双方向的反馈,为实现职教联盟中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保障。


四、搭建产业融合信息化平台,促进校企精准对接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路径机制,明确“打造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和服务组织,畅通线上线下人才供需对接。由政府主导、职业院校、企业共同参与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形成科技成果库、人才需求库、专家库、设备库等产教融合智库,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之间多方位对接,在平台中学校、企业及学生均可以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及人才需求情况。信息化平台将为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形成更有效更便捷的融合,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优化,促进各方面的了解,实现更高维度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对园区产教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形成产教融合指数与发展报告,开展产教融合效能综合性评价。



株洲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周权  冯松


一、提高思想认识,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职业院校必须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意识,转变办学理念和思路,既关注国际国内市场,也关注周边市场,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强化区域经济意识,树立“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要清晰,要深入研究面向区域产业的重大问题、重大需求,紧密对接园区发展、优势产业、重大项目等,尤其是与株洲市的轨道交通、航空装备等主导产业相结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重点领域与特色专业,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


二、加强专业建设,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专业是教育服务社会的切入点,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株洲地方职业院校要坚持产教融合,瞄准区域经济、产业市场需求,通过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比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供给侧改革,使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能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首先,专业设置要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瞄准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区域经济的特色,重点建设可以长期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备人才的重点专业。其次,课程设置要从过去单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转变为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并重,要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


三、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区域经济新局面


“湖南有色职院”与湖南华麒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举行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株洲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使毕业生符合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各职业院校要完善职业培训制度,积极配合株洲“十四五”规划中的“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利用学校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退役军人、转岗工人、失业人员等各类社会群体的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全面增强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社会、政府、企业对株洲职业院校的满意度,从而赢得更多合作发展契机。


四、构建品牌形象,增效区域经济大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已是品牌与形象的竞争,拥有特色品牌的职业院校更易获得各种社会资源。但品牌恰恰是地方职业院校的软肋。目前,株洲职业院校的对外形象普遍不足,共建共享多重国家战略资源的局面没有形成。在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前,株洲职业院校要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对自身已经形成的优势和特色进行总结提炼,准确定位,突出个性,与区域内其他职业院校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突出地方职业院校办学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通过树立良好的形象,转变社会对职业院校认识上的偏差,增强社会吸引力,在区域内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地方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优势,通过一体化招生、学分互认、交叉选课、毕业互通等方式,搭建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抱团做优做大做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特色专业,形成品牌效应,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本文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