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园区资讯

打造产学结合职教园 助推高质量发展

人气:1686 文章出处:原创 发表时间:2018-04-24

高铁横渡碧水岸,湘江北上至此回,红桎花香引蝶舞,神农福地尽欢颜。诗中描述的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100多个第一,是新中国工业发展史的活名片,是国家“一五”、“二五”计划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株洲也曾因被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而备受关注。

在推动新旧动能转化,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中,株洲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气势推动清水塘老工业区的脱胎换骨,以牺牲经济为代价来换取碧水蓝天,真正推动株洲高质量发展。
2017年清水塘因关停企业147家而举世瞩目,仅剩的昊华等6家企业也将于今年全部关停。
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株洲也在积极培育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株洲以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基础,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同时推动陶瓷、服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研发生产了全国第一型先进涡油航空“玉龙”发动机,国内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国内首条8英寸IGBT、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全国首台12米纯电动客车,全国首条中低速磁悬浮等一批突破性产品,株洲连续9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才能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株洲通过“万名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同时通过建设中南地区最大规模的职教园,为株洲制造业提供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
2009年,承担着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职业教育之都,以及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路的历史使命,湖南(株洲)职教园应运而生。
目前,职教园区共有10所院校签约入园,其中,高职院校7所,中职院校3所。10所院校中已有6所建成开学,4所在建。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13.9平方公里,现有学生5万多人。根据规划,至2020年,湖南(株洲)职教园人口规模将达25万人,其中常年学历教育在校学生10万人,年均培训学生10万人。“职教航母”现雏形。
2017年12月4日,“李德毅院士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工作站”正式签约落户湖南(株洲)职教园。在高职院校建设院士工作站,全国并不多见,在我省尚属首个。该院士工作站主要有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应用成果转化三项职能,将全面带动该校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增效。
目前,在湖南(株洲)职教园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03名,副教授996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达35名,行业领军人物众多,如工贸学院有1名国家技工教育专家;铁道职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铁科职院更是聘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等在内的16位能人作为中坚的师资力量;商技学院的彭军炜老师2016年荣获烹饪界“状元”的称号等。
园区学院专业特色鲜明,如中医高专的针灸推拿专业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商技学院的烹饪学院被誉为“湘菜技师的摇篮”;铁道职院的铁道机车、机车车辆制造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3个专业入选国家示范性专业。
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各种“车间里”,除了生产啤酒、洗衣粉、洗手液等,“校中厂”还生产化妆品,“学员工人”戴着头套,穿着特制的无菌鞋走入准备间。经过三次清洗,进入风淋室,除去工作服上的灰尘后,进入无菌化生产车间进行作业。这是一家坐落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的化妆品工厂,严格按照实际生产所需的卫生条件及操作流程来进行。老板是该校2008级杨鹏、肖满军等十位校友。2017年5月,杨鹏等校友投资数百万,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化妆品生产车间在校区落户,这家工厂也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校方提供场地、基础设备,企业投入资金、生产性设备,实现校企协同培养人才。
像这样的“校中厂”,在湖南(株洲)职教园并不少。“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从“校中厂”走出的学生,可以直接走上产业一线,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职教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钟立军介绍道。

礼仪培训

“工匠”的培养方式还有很多,一些院校的“王牌”专业与用人企业采取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预定”。
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宝马班”闻名全国,这是宝马中国与学校合作,定向委托的培训基地,也是宝马中国在全省唯一的一个培训基地。“宝马班”主要是为宝马中南区输送优质人才,包括维修人员和销售人员。“宝马班”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完全不用担心,合格的学生将被委派到中南地区各个4S店工作。除了“宝马班”,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还与特斯拉、保时捷等10个国际知名品牌汽车企业共建校内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平台,在全国较早开设了汽车智能技术、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等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经验。
湖南(株洲)职教园以项目建设为纽带,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航空动力装备制造、服饰、汽车、陶瓷、中医药等的产业优势及园区资源优势,建立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咨询的新型高校智库;依托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创新校地、校企共建方式,建立示范性校外校内人才实训基地。积极引导院校对接株洲重点产业,形成与产业对口的特色专业群,与156个行业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发展链条,先后组建了湘菜产业、服饰产业等11个职教集团;建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30多个、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0个、项目站攻关小组100多个,一批成果取得国家发明证书,一批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中。

培养高技能的产业工人就是培养“工匠”,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助推株洲高质量发展,这方面株洲已走在全省前列,成就了“北有天津,南有株洲”的职业教育佳话。


本文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