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平台建设 > 资源共享平台

株洲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人气:2772 文章出处:原创 发表时间:2017-08-17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也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下我们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特征,主动面对新挑战,保持定力,积极应对,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尤为重要。

  一、新特征

  全市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其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

  (一)增速换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全国经济发展来看,生产总值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三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扰,每次过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2003-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2013年都是7.7%,2014年上半年增长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

  从全省经济发展来看,生产总值增速也有3次连续2-4年低于9%:第一次是1980-1981年,第二次是1988-1991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2003-2007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2.2%,2008-2011年年均增长13.8%,2012-2013年年均增长10.7%,2014年上半年增长9.3%。

  从全市经济发展来看,生产总值增速同样有2次连续3-5年低于9%:第一次是1982-1985年,第二次是1987-1991年。2003-2007年,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2.6%,2008-2011年年均增长14.4%。2012年进入增速换档期,增长11.8%,2013年增长10.5%,2014年一季度增长9.6%,上半年增长9.7%。观察近三年各季经济运行,2012年全市经济增长在12%左右波动,2013年在11%上下波动,2014年则在10%以下波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由过去的10%以上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全市经济发展速度由过去的12%以上的高速增长转为9%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全省、全市经济发展走势基本与国家一致,但全省、全市相对于全国有一定的滞后性,地域范围越小,经济发展周期性特征时间越长。

  (二)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1.9%,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33.9%,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同比分别回落0.2个、0.5个百分点。从2013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情况看,新常态下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向全国靠拢,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将是长期趋势。

  城区与县域地区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3年,县域实现生产总值991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0.9%,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县域实现生产总值449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0.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提质增效。居民收入分配比重逐步提高。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12年的1:0.39,2013年的1:0.4,到2014年上半年1:0.44。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渐缩小。2013年,株洲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为1)为2.2:1,比2012年的2.4:1下降了0.2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不断加大。全市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1年的11.2%,2012年12.1%,2013年12.1%,到2014年上半年的14.9%,较2011年提高3.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升。实现速度稍缓但质提效增的经济增长,将是未来的发展常态。

  (四)动力转换。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逐步转变为效率驱动,到创新驱动。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09亿元,同比增长18.5%,高于规模工业增幅5.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9.2%,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1.4%,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高加工度行业增加值增长12.5%,高于2013年增幅0.1个百分点,高于规模工业增幅0.7个百分点。

  内需动力由投资驱动为主体转变为投资、消费共同驱动。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10年的40.6%提升到42.5%,消费需求正在逐步成为需求主体。201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在全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4位。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基础性作用。

  (五)“两型”发展。节能降耗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6.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7%。2013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3.8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7%。2014年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8.1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4%。

  减排治污成效明显。2013年,全市氮氧化合物、氮氨等主要污染物同比削减9%、0.6%。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59%,分别高于长沙、湘潭5个百分点,优良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已发布AQI指数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国家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绿色搬迁、改造、升级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有效破解发展的“瓶颈”约束,提高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走“两型”之路成为未来发展的常态。

  二、新视角

  新常态下的株洲经济,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和新变化,我们要以辩证的思维,全新的视角看待新常态下株洲经济发展图景。

  一要认识到株洲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富态”。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百强城市和全国最佳商业城市(地级以上)。2013年,全市实现GDP1949亿元,增长10.5%,增量比1995年的总量170亿元还要多18亿元。

  二要认识到株洲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优态”。近年来,株洲牢牢抓住“两型建设”发展契机,转方式、调结构、治污染、降能耗,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全市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区域结构不断转优。

  三要认识到株洲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活态”。株洲经过多年产业转型、结构调优,市场动力已由过去的工业主导驱动向多元化动力驱动转变,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作用明显,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2013年,全市分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5亿元和236亿元,增长30.8%和13.9%;实现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增长19.4%,三大动力的经济总量较1978年实现大幅翻番。

  三、新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各种市场风险不断显性化,需要客观分析和判断株洲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传统产业不断收缩,新兴产业发展尚需时日。随着全市“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清水塘搬迁改造步伐不断加快,一些传统重污染企业不断被淘汰。2014年上半年,全市纺织服饰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8.9亿元、29.2亿元和70亿元,增长14.7%、8.3%和7.7%,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75.7个、8.2个和8.4个百分点;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业、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航空装备业等三大新兴产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46.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0.4%。

  二是第三产业的占比需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需进一步壮大。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2%。2014年上半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等三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亿元、51亿元和20亿元,分别增长1.5%、8.7%和13.1%,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3.9个、0.4个和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3.9%,低于长沙7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8.6个、12.7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70%的水平。

  三是维持经济发展中高速运行的压力加大。首先,房地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涉及到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众多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全市房地产业的刚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减少,房地产市场凸显疲软。2014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36亿元,同比下降3.1%,较一季度多下降0.8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负1.3%。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8%,降幅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国下降2%,全省下降9.4%)。其次,出口市场形势不容乐观。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以及相关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全市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进一步减弱。

  2014年上半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2.5亿美元,同比下降14%,其中出口8.1亿美元,同比下降33.9%。再次,人口红利不断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当前,全社会正处于较好的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步减少,专家预测从2010年至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将减少2900多万人,而全社会被抚养人口将不断增加,由此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投资减少,使全要素生产率难以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将不断放缓。

  四、新应对

  新常态不是退步,是进步,经济发展新常态将更加有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和质量提升。虽然当前经济增长的风险增加、不确定因素增多,但是株洲扎实的工业发展基础、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多等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新常态下有挑战,更有机遇,建设“两型社会”、城乡一体化、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等发展契机为推动株洲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为此,我们不必再“纠结”于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而是要站在更高层次发展平台上,保持冷静的、理性的和火热的心迎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提质增效、换档升级方面有更多追求。

  (一)应对速度换挡,要有冷静的心,保持定力。进入新常态,要有冷静的心直面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正视经济发展中传统劳动力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等问题,不搞强刺激,不搞特殊化。保持定力,立足长远,不以GDP论英雄,不以速度论成败,从“GDP考核”向“综合考核”转变,淡化GDP在考核中的分量,避免以往那种片面追求规模、速度的观念,将考核的重点更多地放在质量、效益和结构上;放在民生、环境和社会发展上。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构建“四化两型”产业体系,努力促进民生事业发展,全力解决“两房两棚”、“两供”、“两治”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注重分类指导,实施精准扶贫,定向帮扶茶陵、炎陵的32个国家级贫困村,保障困难农户的基本生活。

  (二)应对动力转换,要有理性的心,增强动力。新常态下,国家宏观调控不仅要关注速度的短期变化,更要关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等更为长期的目标,这必须引入释放经济增长源泉、挖掘经济长期动力的供给管理。为此,株洲应顺势而为,要有理性的心从产业动力、需求动力和内生动力三方面来增强株洲经济发展活力。从产业动力看,全面发展传统与新兴产业。一是改造升级传统支柱产业。全面发展轨道交通、汽车制造、航空装备等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和帮助南车、北汽、南航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质发展烟花、陶瓷等传统产业。二是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龙头企业,着手发展研发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需求动力看,一是培育消费市场需求,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实现项目拉动投资,进而实现经济增长。从内生动力看,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做大做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三)应对深化改革,要有火热的心,激发活力。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这就需要有火热的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清除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是要落实改革部署,结合株洲市“十大改革”重点,加快推进改革攻坚工作。二是要坚持简政放权。力争在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尽快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三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引领社会资本力量,推动民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使百姓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最大受益者。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补好公共产品服务的“短板”。
本文TAG: